每年的十月被称为“粉红十月”,即全球乳腺癌防治宣传月,每年10月18日为乳腺癌防治宣传日。
值此世界乳腺癌防治宣传日之际,我们特邀我国乳腺癌领域知名专家王晓稼教授详细介绍乳腺癌的预防与筛查。他表示,如果能在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发现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患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5%。
专家介绍:
王晓稼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助理、乳腺内科主任
浙江省肿瘤智能诊断和分子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医学伦理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委员
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副会长
浙江省乳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疼痛分会副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肿瘤内科专委会前任主委
浙江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
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副会长兼精准医学分会会长
乳腺癌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女性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中国每年大约新增乳腺癌患者42万人,年发病率每年递增3%到4%。
乳腺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导管或小叶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可能的症状包括快速增大的乳房肿物、乳头出现血性溢液、乳房的皮肤出现类似橘子皮的形态改变、乳头内陷或回缩等。
乳腺癌有哪些风险因素?
乳腺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乳腺癌的演变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过程,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乳腺上皮细胞突变、癌变、发展和转移。
高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家族史和遗传因素:乳腺癌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的。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其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3倍。家族因素并不完全等于遗传因素,一些先天基因突变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如果携带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2.生育因素:乳腺癌的发病率与生育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据统计,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的女性,相比于首产小于28岁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要高3-5倍。未曾哺乳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高于哺乳过的女性。此外月经初潮年龄早(<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乳腺癌危险性也会增高。
3.肥胖因素:肥胖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是乳腺癌发病高危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人的乳腺癌发病率比中国人更高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发病率直追西方国家。
4.放射暴露:电离辐射暴露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是有明确的关联。接受的辐射越多、越早,患有乳腺癌的风险就越大
5.其它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心理压力巨大、有明显的巨大精神创伤等,这些都可能是潜在的因素。
乳腺癌筛查有哪些方式?
早诊早治是乳腺癌的二级预防。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方法,对无症状女性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最终降低乳腺癌的病死率,是针对无症状患者的一种早诊措施。
乳腺癌筛查项目包括 :乳腺自我检查、临床乳腺查体以及乳腺影像检查。乳腺自我检查和临床乳腺查体是乳腺癌筛查的基础,建议所有女性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临床检查。
乳腺影像检查主要包括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以及乳腺mr成像。乳腺影像检查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并降低乳腺癌病死率乳腺影像检查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并降低乳腺癌病死率。
1.乳腺超声
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 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
2.乳腺x线检查
乳腺疾病的最基本检查方法,在检出钙化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对于致密型乳房病变的诊断是受限的,且有放射性损害,对年轻女性患者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3.乳腺mr成像
乳腺mr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乳腺x线摄影和彩超检查以外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对乳腺癌有非常高的敏感性。由于经济成本问题,虽然不作为筛查的常规推荐,但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乳腺x线和超声无法明确的病变应进行此项检查。
乳腺肿瘤的最终诊断是病理检查,临床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有恶性倾向者需要活检。
哪些人群需要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诊疗指南按年龄给予推荐:对于一般风险人群,20-39岁的女性,不常规推荐定期筛查;40-69岁的女性,每1-2年1次,可采用乳腺x线检查和/或乳腺超声检查;≥70岁的女性,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而罹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主要包括:
一是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满足条件之一):1.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2.二级亲属50岁前患乳腺癌2人及以上;3.二级亲属50岁前患卵巢癌2人及以上;4.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或自身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
二是既往诊断为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三是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等。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整体原则应联合乳腺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必要时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的预防建议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
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避免摄取含激素类的药品或食品;
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参考文献
1.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3986-breast-cancer
2.乳腺癌癌诊疗指南(2022版)
3.何英. 乳腺癌有哪些致病因素[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