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全球目前有超 15 亿人听力受损。到 2050 年,近 25 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
在我国,耳聋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 1‰~3.47‰,其中,遗传因素致聋比例达 50%~60%,我国新生儿中,每年新增约 3.5 万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
我国目前推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在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通过耳声发射等电生理学检测方法,对新生儿听力进行的客观、无创、快速筛检。随着新生儿听筛的普及,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确诊时间提前到了6个月以内。
但这样的方式不能检测出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也不能判断耳聋致病病因。有不少孩子出生时听力正常,在成长过程中因为遗传因素、耳部感染、病毒感染、噪声暴露等出现听力损伤。
对于新生儿来说,这类迟发性听力损伤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更不容易被发现,往往导致孩子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和听力干预。
因此,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可以与新生儿电生理学听力筛查相互补充。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目前耳聋防治的指导原则。耳聋作为一种致残的遗传性疾病,目前正逐步得到各专业防控机构的关注,随着各检测实验室检测条件的改善,耳聋基因检测技术在国内各检测机构逐渐普及,各种可导致耳聋的基因变异也被逐渐发现。
哪些人群建议做筛查?
针对耳聋这种出生缺陷,提倡三级预防,也就是备孕期、孕期、新生儿都要进行预防。因此,以下人群有必要做耳聋基因筛查:
备孕期的男女双方或任一方有耳聋;
备孕期的男女双方或任一方是耳聋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遗传性耳聋患者);
孕期建议所有的孕妇都做耳聋基因筛查;
有遗传性耳聋高危因素的胎儿;
新生儿。
dp-tof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
迪安诊断参股公司迪谱诊断研发的dp-tof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整合了pcr技术的高灵敏度、芯片技术的高通量、质谱技术的高精确度和计算机智能分析的强大功能,与配套试剂用于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
通过对4个常见耳聋致病基因的15/20/55个位点进行检测,可以提早发现药物性、迟发性耳聋高危患者,提供用药、生活指导,预防耳聋发生;明确先天性耳聋患者遗传病因,提早干预,指导人工耳蜗植入,避免因聋致哑;发现耳聋基因携带者,指导科学婚育,降低下一代患耳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