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会“暴打”自己人?
我们知道免疫系统是保卫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护卫队”。它们每天24小时巡逻,时刻监测是否有可疑的“坏人”出没。一旦发现如病原体、毒性元素、食物抗原、癌变或凋亡的细胞等“坏人”,就会立即歼灭它们。
但有时,这些“护卫队”也会出差错,他们将拳头挥向了“自己人”,比如人体的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这些部位的损伤,甚至形成无法挽回的功能下降。这类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本质是免疫调节异常,就是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器官组织“误认”为外来的、异常的物质,并开始对其进行“攻击”,或通过分泌抗体造成自身器官组织的损害,最终导致器官或系统功能的异常。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甲状腺炎和重症肌无力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如何发生的?
系统医学认为疾病是基因、环境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把疾病比作一把枪,基因相当于给枪装上子弹,环境和不良行为则扣动了扳机,而免疫系统就类似于扳机的保险。
与健康人相比,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的“保险”十分脆弱,非常容易“擦枪走火”。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饮食不当、熬夜、吸烟、感染等等,就能够冲破免疫“保险”,攻击自身器官和组织。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有家族遗传史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12倍[1]。
年轻女性
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青睐”女性同胞,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患病的比例为女:男≈12:1,另外平均诊断年龄为31.6岁,所以年轻女性要格外关注[2]。
环境诱发因素
研究表明,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熬夜、精神压力、吸烟、感染和环境毒素等会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发作或复发的风险[3]。
免疫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存在不完善之处,包括免疫细胞(t/b/nk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异常,可通过一些临床诊断项目来了解。
营养失衡
缺乏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引发免疫性疾病。如缺乏维生素d容易患上多发性硬化症和炎症性肠病;缺乏维生素c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缺乏维生素e与风湿类疾病相关;缺铁引起贫血,从而损害免疫系统功能;缺锌也可能会引起免疫功能下降[4]。
毒性元素
长期或高浓度暴露在毒性元素环境中,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从而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如长期接触镉可能增加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长期接触铅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风险;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5][6]。
肠道菌群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如ⅰ型糖尿病(tid)儿童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拟杆菌群增加和阿克曼氏菌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抗体产生和t1d的发展[7];另外多发性硬化症(ms)人群的肠道菌群也有变化,影响了肠系膜淋巴细胞数量和免疫功能,诱发ms的发生[8]。
慢性食物不耐受
食物中的一些成分无法被完全消化,进入体内后会引起免疫系统“警报”,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乳糜泻就是一种由麸质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是严格的终身无麸质饮食。对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无麸质饮食也能帮助缓解慢性炎症,减轻过敏反应[9][10]。
迪安诊断免疫系统相关检测项目
营养与毒性元素分析
评估身体的营养状况或必需元素是否充足,毒性元素是否超标,指导营养补充和排毒方案。
适用人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力低下者、慢性病人群、中老年人、中毒人群等。
肠道菌群健康基因检测
通过肠道菌群检测评估身体健康状态,提供疾病风险评估以及专属调理方案。
适用人群:厌食、挑食、偏食、免疫力低下、营养失衡、自闭症等情况的婴幼儿,乏力、便秘、腹胀、皮肤差、减肥无效等情况的青少年,焦虑、压力、失眠、脾气暴躁、胃口不佳、记忆力下降等情况的中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帕金森患者、慢病人群等情况的老年人。
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检测
分析常见食物中与慢性过敏相关的igg指标浓度,指导个性化科学饮食,避免摄入加重免疫负担的食物,帮助改善相关症状。
适用人群:患有呕吐、腹泻、便秘、胃食管反流等消化道症状人群;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哮喘、反复感冒、咽炎等呼吸道症状人群;患有皮炎、慢性荨麻疹、粉刺、湿疹等皮肤症状人群;患有自闭、孤独症、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失眠、情绪低落、易疲劳等精神症状人群;患有关节痛、关节炎等骨骼症状人群;患有反复口腔溃疡、口气等口腔问题人群。
自身抗体检测基础筛查套餐
分析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情况,评估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并对疾病类型做区分,帮助临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诊疗。
适用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者可疑群体。
参考文献
[1] 方心宇, 冷瑞雪, 范引光, 张勤, 潘海峰, 叶冬青. 自身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 25(8): 869-873.
[2] 田新平,李梦涛,曾小峰.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来自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2020年年度报告.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 611–6.
[3] gensous n, charrier m, maumus m, et al. lifestyle factors and immune-related diseases: an umbrella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21;36(6):523-534.
[4] gombart af, pierre a, maggini s. a review of micronutrients and the immune system-working in harmony to reduce the risk of infection. nutrients. 2020;12(1):236.
[5] xie y, xu q, li w, et al. heavy metal exposure and risk of autoimmune thyroid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docrine. 2021;71(1):70-77.
[6] lundqvist j, soderbergh a, hultman p. heavy metals and autoimmunity. immunol res. 2014;59(1-3):84-96.
[7] krych ł, nielsen ds, hansen ak, hansen ch. gut microbial markers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onset, regulatory imbalance, and ifn-γ level in nod mice. gut microbes. 2015;6(2):101-109.
[8] jangi s, gandhi r, cox lm,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in multiple sclerosis. nat commun. 2016;7:12015.
[9] 王慧明,萧惠来.fda“乳糜泻:开发无麸质饮食辅助治疗药物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介绍[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01):14-18.
[10] itzlinger a, branchi f, elli l, schumann m. gluten-free diet in celiac disease-forever and for all?. nutrients. 2018;10(11):1796. published 2018 nov 18. doi:10.3390/nu1011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