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3日,由迪安诊断主办的“第二届迪安神经免疫协作组会议-神经免疫疾病精准诊疗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聚焦神经免疫周围神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脱髓鞘疾病等几个重要研究方向。来自国内外的神经领域专家和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诊断技术应用、疾病治疗方案,对成人与儿童等不同疾病特点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会议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董会卿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佳伟教授为大会主席。

会议还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黄德晖教授、北京医院张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枫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重波教授及迪安诊断集团特检业务中心总经理赵政博士为各分论坛主持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佳伟教授带来了《神经感染免疫热点问题的思考》,王教授讲述了神经系统几种感染性疾病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了神经感染的前沿发现以及对神经感染热点问题的个人深刻见解,列举了两个病例生动展示了神经感染的复杂性,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阐述如何抽丝剥茧的揪出感染真凶。

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dirk roggenbuck教授带来了《autoimmune targets in autoimmune peripheral neuropathies–new diagnostic opportunities》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周围神经损伤的类型以及机制、周围神经疾病诊疗相关指标,以及现有的神经节苷脂抗体的检测方法,强调了疾病诊疗中特殊指标检测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重波教授详细梳理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诊断与治疗进展,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肌无力仅限于眼外肌的一种临床亚型,目前的定义倾向于只针对正向病程的症状,omg由于其抗体和反应性神经电刺激的阴性率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具挑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认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任晓暾教授以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为题,介绍了mog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和mog抗体病在急性期、维持期、预防期治疗的丰富临床经验。任教授通过病例及文献分享了不断拓展的mog抗体病的临床表型,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林洁教授分享了欧洲神经病学会制定的2021版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诊治指南新进展,从诊断进展和治疗进展两大方面娓娓道来,做了详细阐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广志教授带来了《多发性硬化的诊治规范和进展》,介绍了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疾病进程,以及指南诊断标准,分享了最新的《2021 ectrims/ean多发性硬化药物治疗指南》。

天津环湖医院周官恩教授带来了《吉兰巴雷综合征谱系疾病》的分享,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现已被逐渐地认识到是一个疾病谱,而其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地演变。周教授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前驱感染、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诊断、治疗及临床方法研究、预后及结局预测,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中日友好医院矫毓娟教授带来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矫教授总结了预防nmosd复发的经典的免疫抑制剂及新治疗药物等,并对新的免疫治疗进行展望,期待越来越多的、更具特异性的免疫治疗药物出现。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徐全刚主任分享了《mog-igg阳性与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临床特征⽐较及预后分析》,从三个临床病例引入,生动阐述了mog抗体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mog-on与aqp4-on各有其独特的临床、影像学、治疗、预后转归特征。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周欢粉主任分享了2021年《中国脱髓鞘性视神经炎诊断与治疗循证指南》。该指南提出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新的亚型分类,指导精准化治疗;同时,对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治疗热点问题包括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等生物制剂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
会议期间,在前沿课题和疑难问题上,展开了多次热烈的讨论,专家们共同探讨推进神经免疫专业发展进步。在神经免疫领域,迪安诊断将携手神经免疫协作组专家在控制疾病的进展,保护患者的社会和家庭功能,寻找更多精准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新手段和新标志物,开展疾病精准干预方面做出努力。

线下参会的专家学者合影